讓孩子正確提問為什么要從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開始?
2023-09-27 13:19:53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讓孩子正確提問為什么要從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開始?,相信這個問題是許多正在準備留學的同學關心的一個問題,那么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感興趣的您趕緊往下了解吧。
.TRS_Editor P{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5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總有一些人特別善于提問,提問總能擊中要害,引發(fā)思考。每每遇上這樣的提問者,我們總會肅然起敬,羨慕無比。那么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確提問呢?>>>了解更多
周周說教育第18期,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合理的結論從提問開始
我先從我們交流接受信息的方式說起。我們通常有兩種方法來吸收信息,一種叫“海綿式”的全盤吸收,一種叫“淘金式”的篩選吸收。前者強調不遺漏所有的重點,記住全部的觀點和思想。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是被動的,不需要去苦思冥想,只需要去死記硬背,這種方式的最大弱點就是對一切信息深信不疑,最終可能喪失自己的立場。后者在吸收信息的過程中強調互動,對接受的信息進行篩選和甄別,會對相關信息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尋找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解釋。這種批評性的提問是檢索信息和尋找答案的最好方法,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分為兩種,弱理智批判性思維和強理智批判性思維。說的通俗一點,弱理智批判性思維主要用來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和觀點,這種思維和真理與事實無關,目的只是要駁倒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觀點和判斷。也就是不分青紅皂白批判別人的觀點,讓不同意見的人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觀點作為最終目標。強理智批判性思維要求一碗水端平,對自己和別人的觀點都一視同仁。
如何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通過勤學苦練獲取的。這并不是說遇上任何問題,就不假思索地提出各種反擊,而是在提出問題前把有關的信息先在自己的腦子里過一下,盡量去找到問題背后的本質。比如:
論題和結論到底是什么?
哪些表述是模糊不清的?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推理過程是否站得住腳?
有沒有什么要點被刻意省略了?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幫助我們避免一開始就陷入思辨混亂的重要前提。
芬蘭阿爾托大學的討論課(周成剛/攝)
說起來容易,知行合一卻很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些觀點有些是靠后天經驗形成的,有些是志同道合者傳授的,有些是通過閱讀理解獲得的。我們都樂于和擁有類似價值觀的人交往,比如“真誠待人”、“實話實說”。我們對這種交往深感安全,甚至毫不設防、敞開心扉去擁抱這樣的價值觀,即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雖然這無可厚非,但還有很多我們并不熟悉或認同的價值觀可能同樣具有普世的價值,比如“冒險精神”、“包容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時候,我們遭遇的最大挑戰(zhàn)可能就是如何去正確理解那些價值觀與我們背道而馳的人的辯論和推理。
換句話說,我們在做判斷時難免感情用事,背負沉重的包袱,個人經歷、文化習俗和價值取向,這些無不阻礙著我們的自由思維,感情上的依依不舍成為了我們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的重要依據。為了擺脫這樣的精神束縛,擺脫這種批判性思維中的 “一廂情愿”,我們需要不斷和自己斗爭,努力去傾聽不同的聲音,了解那些我們并不熟悉的觀點,學會真正的明辨是非、博采眾長,保持自己觀點的小舟永不迷失方向。
在學習中實踐批判性思維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我們的看法或信仰影響最大的人往往是那些演講者、博主、作者、老師或網紅等,他們循循善誘、引經據典,主要目的就是把觀點推銷給我們。那么,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觀點,我們如何去作出公正的評價呢?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出其中的爭議點或者說論題,然后再找出作者的觀點。常見的論題分為兩種,一種是描述性論題,另一種是規(guī)范性論題。雖然這樣的分類不免有點籠統(tǒng),有時候甚至兩者之間缺乏明確的界限,但是它覆蓋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討論場景。
以最新的托福和雅思的作文考題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作文題也是為了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獨立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描述性論題——
雅思:
導致罪犯受懲罰后繼續(xù)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現(xiàn)在人們的壽命比以前更長了。這對個人和社會有什么影響?
現(xiàn)如今,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但藝術家(如音樂家、畫家和作家)仍然備受尊敬。有什么是藝術能告訴我們,而科技卻做不到的?
托福:
影響當今社會的那些最重要的議題是不是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得以解決?
現(xiàn)在很多電影都改編自書籍。先讀原著后看電影,或者先看電影再讀原著,哪一種方式更受人們喜愛?
相比過去,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不是對父母的依賴更???
——規(guī)范性論題——
雅思:
極限運動(例如跳傘和滑雪)非常危險,應該禁止。你同意不同意?
政府不應該花錢在國際援助上,因為本國就有弱勢群體,比如失業(yè)人員和無家可歸者。你同意不同意?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少花點時間學習,多花點時間參與體育活動。你同意不同意?
托福:
政府應不應該為文藝工作者(例如畫家、作家和音樂家等)提供財政支持?
科學家應不應該使用清潔能源(例如風力發(fā)電)來代替有污染性的資源(例如煤炭),即使清潔能源價格更高?
孩子們應不應該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玩耍和學習,而不是花在做家務上?
不難看出,大部分描述性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答案都要求描述世界萬物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存在方式,往往通過“是不是”、“怎么樣”、“多少”等來表述,這些問題也往往可以通過數據、比較以及事實的呈現(xiàn)來回答,也可以說這些問題能夠通過科學的方式來解決。而規(guī)范性論題常常使用“應該不應該”來確定,他們往往屬于倫理和道德的范疇。要我們回答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孰是孰非,需要我們明確表達觀點和立場。
由于東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表述的方式也大相徑庭。西方人更加偏向線性思維,喜歡邏輯推理,直截了當提出問題,接著提出論據,最后達成結論。東方人則更喜歡螺旋形散發(fā)性思維,誠如利瑪竇曾經說過的,中國人“缺乏邏輯法的概念”,因此“對他們而言,倫理學只是一串箴言”。我相信,任何讀過西方哲學書和東方哲學書的讀者對此都會心知肚明。但是,無論這個論題在文章中是明示的還是暗示的,甚至是云里霧里的,我們只有找到結論后才能對論題作出客觀的評價。
美國杜克大學的實戰(zhàn)課堂(周成剛/攝)
如何尋找“正確”的結論?
尋找結論的方式有很多,尤其可以通過諸如“因此”、“由此可見”、“我的觀點是”、“這充分表明”等指示性表述來確定作者的結論?;蛘呔拖窭蠋熃涛覀兊哪菢樱瑢W會在文章的開頭、中間或者結尾處去尋找相關的結論。
結論找到之后就是一個相對復雜而縝密的分析過程,主要分析作者論題與結論之間的推理過程,也就是給作者的表述過程找茬,發(fā)現(xiàn)不合理的地方。截至此時,我們已經向到達理性思考的終極目標邁出了一大步,接下來就是用放大鏡仔細查看作者的論證過程,發(fā)現(xiàn)其中的破綻和缺陷。
美國沃頓商學院的批判性思維講座(周成剛/攝)
01
我們要判斷作者的論題以及關鍵詞是明明白白還是模棱兩可。因為作者如果想說服我們相信或者接受某種觀點,他就有責任把關鍵詞界定清楚,盡量避免理解中可能出現(xiàn)的歧義。
02
我們需要判斷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使用的假設是否成立。兩種假設尤為重要,一種叫價值觀假設,也就是想當然的看法。一種是描述性假設,也就是說“事情是這樣的”而不是“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的觀念。
03
在假設成立后,我們需要判斷作者在推理過程中有沒有明顯的漏洞和謬誤,或者說論證過程能不能站得住腳。我們先要確定推理是不是存在欺騙性,或者偷換概念誤導讀者,然后再判斷這個推理過程的質量高低。
04
判斷作者提供的證據有效性。作者在論證中使用人的直覺和經驗、典型案例和專家意見等往往容易導致以偏概全的謬誤,個人觀察和研究報告等證據又容易導致強求性謬誤和類比謬誤。另外,如果作者找到的一個單獨原因只是論證過程中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 一的原因,他們便可能忽視問題的復雜性,容易陷入因果關系簡單化的謬誤。
05
判斷作者論證中使用的數據是否有欺騙性。雖然統(tǒng)計數據似乎是非??茖W和精準的數據,但是作者使用和選擇不當則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甚至可能會有隱瞞,從而誤導讀者。
識破上述各種陷阱,找出論證過程中的明顯謬誤,不僅考驗我們甄別和思辨的能力,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鍛煉綜合分析能力,積累經驗,培養(yǎng)良好的思辨習慣。
如果達到這一步,可以說你已經練就了一副尋找正確結論的“火眼金睛”,也掌握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領。我們因此可以從單獨的一套理由中推斷出多個結論,最終從中選擇最合乎情理,最符合我們價值觀的結論。
想起童年時代我們有無數的問題,卻因為沒有正確的疏導而被無情地扼殺,最終成為遺憾。今天,正確提問并展開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創(chuàng)新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如何去面對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去維持孩子的天真,讓孩子的提問去激發(fā)他們一輩子探索和追求的欲望,去獨立思考,判斷生活中的真善美,已經成為一個我們需要去面對和解決的刻不容緩的重要命題!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分享,希望能給同學們帶來參考,如果您還有讓孩子正確提問為什么要從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開始?其他方面的疑問,歡迎隨時在線咨詢客服老師。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