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歷史原因,各地在大學入學機會上的不公平是客觀的,巨大的。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發(fā)達地區(qū)的優(yōu)越條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不滿。
2012年8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文件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針指導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在2012年年底前出臺。截止目前,除西藏外,其他30個?。▍^(qū)、市)均不同程度上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
從目前已有的部分異地高考報名人數來看,異地高考報名有些“遇冷”。2013年,在遼寧就讀且符合異地高考報名條件有5000人左右,最終報名的考生只有552人。在安徽,理論上有500多名考生可以就地參加高考,實際只有300多人報名。而江蘇、武漢也有不少符合條件的考生均選擇了返回戶籍地參加高考。江蘇只有347人報名,武漢109人報名。
圖3 多方因素致異地高考報名“遇冷”
3-1、異地高考準入條件一覽
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發(fā)布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為“異地高考”指出了三個基本條件:第一,考生父母在當地的就業(yè)。第二,考生有當地的學籍。第三,城市的條件。
從30個?。▍^(qū)、市)抽樣分析后發(fā)現,考生學籍要求、父母職業(yè)要求以及住所要求是異地高考的三大重要門檻。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的異地高考準入門檻最為“苛刻”;新疆、貴州、云南等教育基礎薄弱的中西部地區(qū)準入門檻也偏高;而只有安徽、山東、福建、江西的異地高考方案僅對考生的學籍做了相應要求。
圖3-1大部分?。▍^(qū)、市)異地高考準入門檻偏高
注:此次抽樣為該?。▍^(qū)、市)第一年異地高考準入條件
3-2、流動人口呈現區(qū)域性、集中性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31個省(區(qū)、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億6千萬人之多。如此龐大的流動人口數量也成了開放異地高考最大困難。
圖3-2流動人口各地差異明顯,北上廣津最為集中。
結合目前已公布的異地高考政策,和31?。▍^(qū)、市)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數量可以將其大致劃分為四種類型。
流動人口輸入地異地高考門檻普遍偏高。北京、上海、廣東、天津等核心區(qū)域最具代表性,也是目前異地高考問題最集中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有兩大共同點,外來人口眾多和錄取率高,主要矛盾是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對利益的爭取以及開放后帶來的教育資源緊張和城市壓力。
圖3-2-1龐大的流動人口數量使得異地高考推進陷入困境
從四地的高考錄取率來看,除了廣東本科錄取率在34%左右外,京津滬三地的本科錄取率均超過50%。其中,上海2012年本科錄取率更是達到72.76%,基本上每錄取10個人,就有8個是本科生。
從流動人口數量來看,北上廣津的流動人口總和占全國流動人口近四分之一。占本地區(qū)常住人口也超過了20%。
圖3-2-2低門檻的背后另有玄機
江蘇、浙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兩地的外來人口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高考錄取率也排在全國前列,但異地高考門檻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qū)教育整體水平高,生源質量也高,過去考大學就很不容易,并不懼外地生源的競爭,開放外地生源到當地考試,反而對中學與高校的生源起到了有效的補充作用。
圖3-2-3如何留住生源將是它們下一步面臨的問題
從上圖可以看出,安徽、江西、河南等是典型的流動人口輸出地。本地的戶籍人口數大于常住人口數。這些地區(qū)異地高考門檻低要歸結于外來人口普遍較少,當地基礎教育質量相對較好,高考競爭激烈,不用擔心高考移民。
圖3-2-4高考移民成開放異地高考的致命要素
西部省份的異地高考方案普遍門檻較高,其目的是為了防止高考移民的大量涌入。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些地區(qū)流動人口相對較少。但它們普遍存在一個共性,自身的基礎教育水平不高,生源質量不高,高考競爭相對低于江蘇、山東等發(fā)達地區(qū)。一旦以低門檻開放異地高考,外來人口隨遷子女對本地高考入學率將產生較大沖擊,迎來大量高考移民。
3-3、異地高考聲音兩極分化
各地異地高考方案的出臺,立刻引發(fā)了各界人士熱烈關注。由于異地高考將直接影響本地考生的權益,北京、上海等地居民中,已經出現了有組織的反對異地高考的人士與組織,并公開與支持異地高考的人士、團體發(fā)生了多次沖突。中國教育在線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代表的問題集中區(qū),對本(外)地人用戶進行了相關調查。
在接受調查的本(外)地人中,本地人反對異地高考超過了90%,外地人支持異地高考同樣也超過了90%,各方對該政策的對立態(tài)度非常鮮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異地高考政策的實施難度。
圖3-3-1
在接受調查的本(外)地人中,對現行的北京、上海、廣東異地高考方案持不滿意態(tài)度的超過了80%。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調查的本地人當中,也有不少本地人對現行的異地高考方案不滿意,北京、上海均超過了30%。
圖3-3-2異地高考方案未能得到本(外)人滿意
3-4、流動人口給異地高考帶來壓力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897.7萬人,占3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46.49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51.2萬人,增長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9.99%。
圖3-4-1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增長過快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897.7萬人,占3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46.49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51.2萬人,增長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9.99%。
圖3-4-1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增長過快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廣東流動人口已達3667萬,約占全省實有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國流動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270.0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有794萬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長19.76%,常住的非廣州戶籍人口有476萬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43.81%。常住廣州的外來人口中,來自省外的有300萬人。
圖3-4-2龐大的外來人口給廣東異地高考方案的制定帶來了壓力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04.3萬人,增長44.5%、平均每年增加60.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3.8%。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員為70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圖3-4-3過大的人口基數給北京帶來了嚴重的城市壓力
3-5、國外教育不公平現象
異地高考本質是一個教育公平問題,但公平不是一個絕對問題,是一個相對問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公平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但也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1961年,美國曾通過平權法案,以保護少數族裔上大學的權利,但在1974年,一個白人在兩次被拒后,狀告加州大學,認為相比較少數族裔,自己受到了歧視。
圖3-5-1
在美國,高校對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在學費標準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例:本科階段,加州居民學費為14010.13美元/年,非加州居民需要支付補充學費22878美元,因此總金額為36888.13美元/年。國際學生學費與非加州本地居民學費相同,但是不可申請任何形式的獎學金或者貸款,必須全額支付。
圖3-5-2知名高校的高額學費迫使大部分人選擇放棄報考
美國高校學費不僅針對各個地區(qū)的人群有所不同。對不同社會階層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被稱為美國高等教育最頂尖三強(Big3),即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三所學校。這三所學校平均的本科學費每年超過35000美元,全美只有10%左右的家庭能負擔得起如此花銷。
2012年9月12日,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發(fā)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11年美國家庭收入中線為50,054美元,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2011年年收入超過186000美元。 而事實上,所謂最頂尖三強所招收的也多是來自富裕家庭或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學生:普林斯頓大學是常春藤名校中提供學生資助最多的院校,但屬于最不富裕的50%的美國人口中的學生居然只占該校新生的一成不到。哈佛大學2004年的統(tǒng)計則表明,該校當年所有入學新生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高達15萬美元,而同期美國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不過5萬美元左右。在耶魯大學2001年的入學數據中,也只有8%的新生來自父母兩人都沒有上過大學的群體。 這種不公平現象不僅體現在學費上,不同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的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會獲得上也存在著巨大差異。
杜克大學經濟學家阿西堤亞克諾在一份研究中得到這樣一組數據。2001年和2002年考取杜克大學的亞裔學生,SAT數學和閱讀部分的成績中位數為1457分(滿分1600分),白人1416分,拉丁裔1347分,非裔1275 分。
圖3-5-3亞裔學生的大學入學申請SAT成績要求明顯偏高
很明顯,相比非裔學生和拉丁裔學生,白人學生和亞裔學生均受到了歧視。這種現象在美國高校招生過程中十分常見,而且一些最頂尖高校的招生程序中,亞裔學生比白人學生更受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