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為先,培養(yǎng)“德識才”兼?zhèn)涞念I軍人才
政治教育的成功推動了國家認同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教育歷經(jīng)幾次大規(guī)模的調整與改革。從您的角度看,70年來我們基礎教育獲得了那些突出成就?
在我看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的成就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教育的數(shù)量大發(fā)展。以前很多人都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現(xiàn)在大學毛入學率達到50%,知識普及到越來越多的人。這是中國付出巨大努力后才達到的效果,包括義務教育的完成、高中教育的普及等。
我們?nèi)丝诨鶖?shù)大,2019年高考考生高達1000萬,這也就意味著,教育的普及發(fā)展不僅能改變個人的利益,還可以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知識就是力量,用知識武裝這70年來成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非常大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完全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第二是教育的質量大提高。我們的知識體系非常完整,不僅僅有語數(shù)外、政史地和理化生;還有其他課程,比如通過興趣小組、選修課的形式形成的交叉學科,以及高等教育跟中學教育的結合課程等。
這種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完整的教育體系培養(yǎng)的人才,就像不同大小的零件和螺絲一樣,是推動國家這艘巨輪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是教育的方針更完善,即立德樹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德育幫助教育扭轉了很多的問題。
在古代,是什么驅動人們讀書?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是舍小我成大我的信念,許多士大夫寒窗苦讀就是為國家發(fā)展做貢獻?,F(xiàn)在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比過去更深刻,這跟我們又紅又專、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理念是分不開的。
第四是德的一個衍生,政治教育的成功使如今的人們對政治和國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現(xiàn)在的學生和社會群體對我們的政黨制度越來越擁護,這既是因為我們制度的優(yōu)越性,更是因為從德的角度上,人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民主和集中的關系,對國家和民族產(chǎn)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新時代青年的思想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
您是一位政治特級教師,但如果說您更像一位引導青少年成長的特級教師是不是也很恰當?如今的老百姓是否把政治這個詞給局限了?
是的,政治這個詞在中國變得有些狹義,其實可以把它理解得更加廣義一些,而且我認為政治這門學科對每個人都非常有用,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習近平總書記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也親自去到各個高校開過相關的會議。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這個課不好教也不容易教的好,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您覺得這些問題出在哪里?
我認為總書記不僅看到了問題所在,而且已經(jīng)下大力度去解決這個問題。
現(xiàn)在的青年人、青少年很多都已經(jīng)進入到物質不缺的階段,不像我們這一代,如果不努力學習就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青年人未來應該更關注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的需求,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容易陷入兩種極端。第一種是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第二種就是陷入漫無目的的生活,比如啃老或者揮霍。
這兩種極端對國家來說是非??膳碌模驗閲遗c國家之前的競爭是永遠存在的。
所以我認為思想問題是這一代人必須要解決的,政治課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教政治最難的一點是太專業(yè)化和標簽化,事實上我們需要將這門課融于生活,最好能夠實現(xiàn)時時施教、處處施教、人人會教。
我認為當好思政老師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心,隨時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隨時觀察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二是要懂心,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關于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對于國家現(xiàn)在的教育方針,您怎么看?尤其是在當今中美貿(mào)易大戰(zhàn)的背景下。
我認為習總書記所提出的這三個問題,應該是教育工作者開展工作的核心要義和根本主線,如果離開了這條主線,很多工作就沒意義了,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原來我們提倡又紅又專,現(xiàn)在我們遵循立德樹人,我認為這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學校有句口號——培養(yǎng)有德有識有才的領軍人。我認為不管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國家,德一定要放在首位,它是國家和社會長久發(fā)展的根本。
作為學校,我們把德的內(nèi)涵和層次都做了梳理和定位,分成大德育和小德育,而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我們追求德育無痕與德育生活化,將德、識、才全面地貫徹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
我們經(jīng)常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價值的所在和家庭給予的教育資源,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引領下,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能夠帶起這個社會的高度,希望他們不僅成為合格的人,還要成為優(yōu)秀的人,懂得舍小我成大我。
新高考改革讓學生有了多元選擇機會
浙江2014年啟動新高考改革,您如何看待這一輪高考改革?新高考實行以來,許多高中在課程體系、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都在摸索中前行。學軍中學做出了怎樣的策略?
新高考改革確實牽動千家萬戶,我認為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改革能夠推動教育的發(fā)展和人才的培養(yǎng)。
改革首先讓學生有了多元的選擇機會;而考試制度的改革也讓學生有了更好的結合自身興趣和志趣的平臺,在多元智能的角度有一個更好的空間。
浙江高考改革從2014年開始,這些年學軍中學一直在不斷探索,把改革方向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在新高考改革下,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主要是把握好幾個關:
高一時做好初高中的銜接,給學生做好生涯規(guī)劃,把個人興趣、優(yōu)勢與今后的發(fā)展方向相結合,給學生們裝上一個“望遠鏡”。
每年新生入學時,學軍都會先完成每個學生的生涯發(fā)展檔案錄入,包括個人經(jīng)歷、學習情況分析、學業(yè)規(guī)劃等。
同時,學校還會開展豐富的生涯主題實踐活動。在學期中,開展生涯人物訪談、生涯主題班會、社區(qū)志愿者服務、高中生職業(yè)生涯論壇等活動;在假期,邀請優(yōu)秀畢業(yè)生回校交流,組織學生升入生涯實踐基地,親身感受各行各業(yè)的工作狀態(tài)。面對學生們的各種困惑們,還會有心理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
我認為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不是“閑事兒”,而是能使學生保持鉆研和向上的動力。
隨著學軍中學新課改的持續(xù)推進,選修課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愛好的機會。
目前,學校開設了包括STEAM課程群、AC課程群、國際理解教育3C課程群、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群、領導管理課程群等在內(nèi)的八大特色課程群,共200多門選修課程。
并在每學年開課前,學校都會對學生進行選課意向的調查研究,希望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搭建平臺,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到了高二階段,學生們因為要準備“7選3”的學考選考,很容易把眼界停留于一場場考試里;此時學校更應為學生搭建平臺,開拓眼界,把課內(nèi)外相結合,幫助學生“開眼看世界”。
我一直鼓勵學生把目光放遠,因此,學校很多活動都是從日常學習與社會生活中尋求結合點。學校組織這些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引導他們對日常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在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學到更多。
高三是驗證高中三年學習成果的時刻,既需要最后的拼搏,也需要思想境界上的升華。
學校有一個“家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設,修家譜,理家訓,寫家史,傳家風,意在讓學生明白在家庭中應該擔負的責任。
我還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應該考慮到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責任。
學軍中學的孩子從高一起就有志愿者服務的必修時間,要在三年里做足60天的志愿者服務才能參加高三的成人節(jié)宣誓儀式。
成人的關鍵詞就是負責,學生應該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整個人類發(fā)展中看,融入社會,思考能做什么對社會有益的事。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停留于當下的滿足,不思進取,那么人類社會是不可能進步的。
在您看來,基礎教育階段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是什么?學軍中學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社會大眾看來,選拔與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學生的智商至關重要。其實,除了智商,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擇什么樣的平臺更為關鍵。
單純就高中平臺而言,首先就要看這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否雄厚。第二,就看這所學校能不能提供全國性的學科平臺。
學軍中學是浙江省最早關注和開展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高中之一。早在2009年前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全國推行“校長實名推薦制”和“新百年領軍計劃”時,浙江僅3所高中入圍,學軍中學就是其中之一。
進入新時代以來,作為浙江省名校和全國一流高中,學軍中學提出“全人教育”和“全球教育”的核心辦學理念,實施“具有求實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精英教育”的辦學策略,為國家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有德、有識、有才”的領軍人才。
在浙江省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四大模塊的引領下,學校積極開發(fā)具有學軍特色的體現(xiàn)學校辦學宗旨和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版塊,同時必修與選修有機結合,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課程,讓每個學生成為開設課程的受益者。
學校還成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中心,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促進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基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關注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能力,在課程頂層設計、知識應用、項目開發(fā)等方面著手,全方位地鋪就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之路,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竭力把資優(yōu)人才培養(yǎng)成領軍人才。
家庭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
舍小我成大我的意識
我注意到您也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您認為家庭教育對整個學校的教育或者個人教育有什么樣的價值,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我覺得家庭教育很重要。習總書記也說過,“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最開始的地方,也是一輩子都在進行教育的地方”。
首先我認為家庭關系和睦是非常重要的,和睦的家庭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而極端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更極端和偏執(zhí)的人。所以家庭和睦、溝通順暢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也是習總書記非常提倡的一點,就是家風建設。家庭就像一個小社會,社會風氣很重要,家風也同樣重要。
我們推薦家庭去學習優(yōu)秀的家訓,并且和孩子一起從中建設出一套最適合這個家的家訓。對父母而言,這是一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過程,作為孩子也能夠有成為家庭一員的參與感和價值感。
第三點就是傳家風,也就是道德思想的實踐。我們需要讓子女懂得愛、懂得感恩,才能讓社會有更好的風氣。
您在家庭教育方面對家長還有哪些具體的建議?或者是一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方法?
根據(jù)當今社會的客觀環(huán)境我有幾點建議。
第一,父母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識。現(xiàn)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獨生子女,父母寵愛太多也不愿意讓孩子吃苦,導致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些啃老族、懶惰主義。
我覺得父母一定不能對孩子過度關注、過度呵護,畢竟成人以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獨自面對、獨立完成。
當然,父母也不能讓孩子只知道學習,不懂得勞動,因為勞動中才能體驗更多東西、實踐中才能學到真正的技能,收獲書本之外的綜合能力。
第二點我認為非常重要,家長需要引導自己的孩子跳出小家、融入大家,試著在社會大家庭里體驗和交往,要培養(yǎng)孩子舍小我成大我的意識,不能讓孩子向利己主義發(fā)展。
父母需要擴大孩子們的視野和格局,讓他們能夠感受到個體跟社會的關系。此外,父母要言傳身教,從自身品德做起,給孩子正面的影響和引導。
最后,對家庭教育而言,既要引導孩子懂得父母心,也需要讓父母懂孩子。我認為父母始終要有一套規(guī)范孩子的分寸和標準,不能夠一味遷就孩子;而且這個標準如何能和孩子融為一體,需要父母理解孩子,走進對方的內(nèi)心,共同去探討和建立體系。
學校不是無限責任公司
要賦予學校懲戒權
從您的角度看,我們現(xiàn)在這一代的孩子有什么特點?最大的不足是什么?應該怎么去調整?特別是教育方面該做哪些調整?
第一,現(xiàn)在的孩子視野都很開闊,而且很注重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和他人交往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第二,現(xiàn)在的孩子民族自豪感更為強烈,不再跟風和崇洋媚外。
第三,孩子對國家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至于不足,我覺得一方面,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是欠缺一些,不過這不是他們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是很多因素綜合造成的。
現(xiàn)在的教育環(huán)境提供給孩子們的動手機會比較少,這動手機會不僅僅是指勞動、社會實踐,還包括科學研究、科學實驗。
由此一來,孩子們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也更少,從失敗中尋找成功的機會也變少了。
另一方面,孩子們對于當今社會的參與不夠。學軍中學提倡“四進”,就是在暑假里“一進農(nóng)村,二進企業(yè),三進大學,四進國際”。這個“四進”活動既有研也有學,能夠真正落實社會實踐。
現(xiàn)在中小學生的極端現(xiàn)象越來越多,您怎么看?比如因為沒考好、家長批評等原因就選擇跳樓。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我認為社會甚至國家都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很多中小學生心理太脆弱,能夠經(jīng)受的挫折教育太少。因為挫折教育比較少,所以他們?nèi)狈ι鼉r值的正確理解。很多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用這種手段懲罰要挾父母,懲罰教育他的人。
我認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從教育角度看,首先要給予學校懲戒權,給學校松綁,學校不能無限制的承擔責任。
現(xiàn)在家長無法管,學校不敢管,所有的后果都是社會在承擔,最后整個國家的發(fā)展一定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培養(yǎng)孩子的敬畏心很重要。一個人能夠被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他要有敬畏心,而培養(yǎng)敬畏心最好的地方就是學校。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要教導孩子,尊重老師,愛老師,理解老師的言行。
因為敬畏感能夠幫助我們國家的下一代,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去建立他們的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如果能夠建立健康的三觀,那這種中小學生走極端的情況會得以改善。
不能用分數(shù)定位學軍中學
請您介紹一下為什么校名用“學軍”兩個字?學軍中學的特點或者特質是什么?
1956年,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解決南下干部子女的讀書問題,浙江省直屬機關干部子弟學校成立。
1958年,學校更名為浙江師范學院附中,次年又更名為杭大附中,直到1968年正式定名為杭州學軍中學,沿用至今。
雖然校名變了多次,但學軍骨子里的精神從未變過,也就是學軍一貫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校名中“學軍”二字也正反映了這一點。
我認為學軍中學的特質有幾個方面,第一是紅色基因非常明顯。學校剛開始辦學的時候,生源主要來自革命家庭,這些家庭的子女對革命事業(yè)及黨和國家的感情特別強烈,所以學校也一直在傳承紅色基因。
第二是學校的師資充滿正氣,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都非常注重個人及學校的政治思想與改革意識。
具有這個特質的原因還要追溯到學軍的辦學歷史,60年代時周恩來總理提出全國要有18所學校進行大課改,而學軍中學就是這18所學校中在浙江的唯一一所。
學軍中學當時已經(jīng)成為杭大附中,學軍中學的教師有一半是大學教授,所以他們也將大學的改革思想帶進了中學。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大家意識到教育要開放,要跟世界接軌,于是學校在改革的同時也實行了開放;隨后學軍中學的課程體系中便有了興趣小組,作為必修課的一個補充。
現(xiàn)在很多航空航天領域的專家是從學軍中學畢業(yè)的,采訪時他們提到自己的藍天夢想和對航空航天事業(yè)的追求就源于學校當時的航模興趣小組。
第三,隨著學校的發(fā)展,90年代末,學軍中學又具有了一個新的特質——彈性教育、彈性教學。學校以四種彈性教育方式為基礎建立一個制度,分別是彈性作業(yè)、彈性課堂、彈性考試和彈性學分。
我認為從最初的課程改革到現(xiàn)在,學校的分層次教學已經(jīng)更加完整,分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也更加完善,所以改革意識在在學軍中學才會一直很明顯。
第四,學軍中學具有愛心育人和責任意識,社會對學軍中學給予了高度評價,尤其是接受過學軍教育的學生和家庭。學軍的教師愛生如子,我們認為這是教師最為基本的職業(yè)道德,這一點始終沒變過。
很多教師從早上6點半到晚上9點半都和孩子們在一起,每天每個班級都有老師在。這個“在”并不是指的一直在講課,更多的是對孩子們的陪伴和引導。所以我認為這個特點在學軍中學也是尤為明顯的。
近些年,學軍中學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這跟學校的師資水平是分不開的,請您介紹一下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所學校的競爭力不在于“大樓”,而在于“大師”。這幾年,學校在人才引進方面非常用心,每年都會多次組織團隊到北大、清華、復旦、上交、浙大等高校設攤招聘。
目前,學軍中學教師隊伍中,有10位北大、清華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還有3位正教授級高級教師,13位特級教師。這些名校高才生和名師們不僅給學軍帶來了名聲,更使得教師隊伍素養(yǎng)大幅提升,這些人才為學軍的發(fā)展奠定了核心基礎。
在外引的同時,學校還非常重視內(nèi)培。在校內(nèi)開展“啟夢”、“筑夢”、“追夢”、“圓夢”計劃,讓優(yōu)秀教師序列培訓,梯隊培養(yǎng)。
此外,人才用心引,還要用情留。我是省市兩級的人大代表,也曾為杭州和浙江教育建言,內(nèi)容都與教育行業(yè)引進高端人才有關;
一個提案是《如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還有一個提案是《關于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杭州市教師公寓的建議》。
我認為應該讓更多優(yōu)秀人才加入到教育隊伍中來,杭州應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引進制度,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公寓,讓老師們能真正潛心教育!
如果給您充分的時間,未來您希望把學軍中學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
社會對學軍中學及學校學生有高分期待,但我認為分數(shù)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能用學生考分或中考分數(shù)線定位學軍中學。分數(shù)線不是學校追求的目標,我認為第一第二很優(yōu)秀,第三第四也很優(yōu)秀。
對于學校未來,我希望通過全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讓學軍中學得到綜合的發(fā)展。我對學軍中學有以下期待:
第一,希望學軍中學的孩子都是勤奮進取的;
第二,希望學軍中學的孩子都有較高的學習品質和能力;
第三,希望學軍中學成為一個大家庭,同事之間相親相愛,師生之間教學相長、亦師亦友。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希望他們可以在學軍中學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學軍中學能夠成為他們快樂發(fā)展的沃土;
第四,希望學軍中學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總體來說,還是希望學軍中學能夠內(nèi)外兼修,從學生家長、國家以及全社會的角度講,能夠培養(yǎng)大量優(yōu)秀、全面、健康的人才。從學校內(nèi)部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其樂融融的成長環(huán)境和發(fā)展平臺,讓大家都找到自身價值。
您對自己有什么樣的總結?您為什么會成為校長?您的優(yōu)點有哪些?
我從事教育行業(yè)與我的家庭環(huán)境有關。我的家庭是知識教育情懷非常濃厚的家庭。我的外太公生活在私塾學習的年代,他在當?shù)厥且晃环浅S忻慕虝壬?,我的父親也當過代課老師。
受家庭的影響,我從校門走到校門,大學畢業(yè)后就來到學軍中學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夠從一而終做教育。
我對自己也有幾點認識。第一,我的思想很淳樸很簡單,要當好老師,要熱愛本職工作,通過努力為學生帶來成長和收獲。
我剛參加工作時,沒想到自己能夠做校長,那時的出發(fā)點就是上好每節(jié)課,把自己的班級帶好,讓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走偏,讓他們把學習學好,讓家長們更放心。我就是想用心去教每個孩子,做到愛生如子,甚至有時候寧肯耽擱自己的孩子,也不耽擱別人的孩子。當上校長后,我看的更遠,想的更多,要為學校的發(fā)展負責,竭盡所能,把學校辦好。
第二,我的性格剛柔并濟。處理學校問題時總會遇到阻力或困難,但我始終認為只要守住原則,為學生負責,為學校發(fā)展負責,那就問心無愧,所以我敢于面對一些問題。
第三,我的心態(tài)樂觀向上,能在龐大的工作中調整好心態(tài)。學軍中學現(xiàn)在是名校集團化辦學,我兼著本校、分校、校區(qū)三個學校的校長職務,工作量非常大,但是我的心態(tài)特別好,總是很快樂地工作。加班加點心態(tài)很重要,從這些必須做的事情中找到快樂。
總的來說,我的特點一是大公無私,問心無愧;二是剛柔并濟,敢于面對困難;三是善于調整心態(tài),讓自己累并快樂的工作。